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金属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分类代码为:C门类“制造业”之36大类“汽车制造业”之3670小类“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制造业”(分类代码:C门类之36大类)。
公司所处的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作为整车行业的上业,其周期性基本也与汽车行业周期同步。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稳定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着力点。2022年上半年,受国内疫情多点爆发、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芯片短缺及国际冲突等诸多坏因影响,国内车企及供应链企业遭受了较大冲击,汽车行业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为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畅通汽车产业供应链的有效措施,及时出台了多项稳汽车增长、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目前汽车行业总体恢复情况良好。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1-6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同比下降3.7%和6.6%。上半年,汽车产销整体呈现“U型”走势:1-2月开局良好,产销稳定增长,3月中下旬快速下滑,6月呈现明显增长态势,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的供应链已全面恢复,企业加快生产节奏以弥补损失。
乘用车方面,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地方政府促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6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总体呈现明显增长,表现出“淡季不淡”的特征。2022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043.4万辆和1,035.5万辆,同比增长6%和3.4%,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2%,比上年同期上升5.3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明显增长。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抢抓新发展机遇,全面推动品牌向上发展战略,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外优势汽车企业之间的差距。
新能源汽车方面,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延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销表现依然出色,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公安部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
综合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市场消费信心的明显恢复以及各项利好政策效果的拉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2022年,我国整体汽车销量将实现3%左右的同比正增长。表明了中国汽车产业韧性依然强劲。
公司主要是做汽车金属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具备原材料改制、模具设计制造、产品制造等全工艺链内制化能力,专注于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解决方案。经历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冲焊集成件为核心的两大产品体系。同时,公司已批量供货铸铝冲焊集成副车架产品,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轻量化汽车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也正在建设中,将逐步优化公司产品结构。
公司主要客户包含全球知名整车及重要零部件供应商,与东风本田、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长安福特、广汽三菱、吉利汽车、长城汽车(601633)、上汽集团(600104)、奇瑞汽车、江铃汽车(000550)及汽车新势力车企等(排名不分先后)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业务的稳步发展。
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领域最重要的包含螺栓、螺母、异形件三大类,使用位置涵盖发动机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变速箱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燃油系统、安全系统等;在纯电新能源车方面,电控、电池、电机系统有关产品市场份额也在稳定提升,能满足各类客户的产品需求。
汽车冲焊集成件领域主要包括车身领域天窗加强版总成、仪表总成、行李箱隔板总成、后副车架加强件、车轮罩、地板中横梁、前副车架等。新能源车领域主要包括IPU固定支架、电动马达支架、VCU支架、电池快慢充插口支架、ECU支架、后副车架支撑件、电池防护支架等。
根据汽车零部件结构一体化、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公司深入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研发中心自主设计、布局了铸铝件与冲焊件内制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同步参与客户开发的一款铸铝冲焊集成副车架已陆续为其新车型批量供货,该产品既满足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要求,同时缩减了客户端装配工位,实现了模块化产品供应的新模式,进一步凸显了公司差异化产品的竞争优势。
公司集团化产业链布局是国内少有的,含高强度紧固件、螺母板、冲焊件、冲铝件、铸铝件等相关多元化产品,并具备柔性模块化装配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在设计开发、供应链风险管控、成本控制、模块化装配供应等领域具备独特差异化优势。
公司主要采购钢材(包含板材、线材和其他钢材)等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及整车厂装车计划制定生产计划,再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量制定采购计划,并结合原材料价格变动趋势进行采购调整。目前,钢铁生产企业销售多采取经销模式,公司主要向钢材生产企业控制的钢贸平台企业或者第三方钢贸平台企业购买,公司已与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和安全库存结合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下达的采购订单和自身销售预测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提高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公司产品从生产计划下达到生产入库,主要通过PLM、SAP HANA S/4、MES、SRM、OA、调度中心、条码等系统集成、数据互通、人机交互、柔性制造以及信息分析优化等手段,实现对多个数字化车间的统一管理与协调生产,由生产管理部门、制造部门、质量部门和各生产车间共同组织实施,公司生产流程图具体如下:
公司销售流程包括产品报价、新产品定点、试制、批量生产四个阶段。研发中心成立后,在参与客户同步开发方面,更早介入新产品的构想设计及性能验证。公司销售客户包括汽车整车主机厂和重要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以整车厂业务为主。
在产品报价方面,整车厂会对供应商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及资质、质量管理体系、现场绩效管控实绩、安全生产等各个领域进行潜在供应商认证考核,公司通过审核后才能成为整车厂的预选供应商,在此基础上,与客户深度合作,展开产品同步设计、产品报价等工作。整车厂业务进入门槛高,但一旦确定合作关系,业务稳定且有持续性。
新产品定点阶段,整车厂会综合各供应商报价产品的价格水平,兼顾评估供应商QCDMS各领域的综合实力基础上,决定供应商定点产品的价格、数量、难度等。定点前,一般情况下,针对重要产品会开展技术交流会,以匹配最合适的供应商。由于公司已量产的产品种类丰富,汽车各大系统均有涉及,在类似品经验、设计能力验证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在新品定点中标后,公司将启动新产品前期开发策划工作。
新产品试制阶段,公司根据获取的客户产品具体技术参数和工艺要求启动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重点包含FMEA、控制计划、作业标准、检验标准等资料类的策划;设备、工模具、检具、治具等导入策划;产品试制计划、品质验证计划、产品性能评估计划、人员教育及熟习度提升计划等,以充分保证产品质量。
新产品批量生产阶段,在良品条件验证完备、试做期间各类问题彻底关闭、客户端装配验证无问题的基础上,与客户同步进入产品的量产批准阶段。为防止产品质量问题,满足客户量产初期的质量交付要求,公司会实施3个月的初期流动管理计划,保证量产产品品质及验证策划工艺的稳定性。
公司深耕汽车金属零部件领域三十余载,在汽车高强度紧固件、冲焊集成件领域沉淀了丰富的技术。凭借过硬的研发能力、可靠的产品质量、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的能力,公司产品及服务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合作客户包含欧系、美系、日系、法系、自主品牌等,同时,依托公司前瞻性战略部署,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拓展与合作,在不断扩大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业务外,在造车新势力客户开拓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业务量快速提升,在汽车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为了凸显差异化优势,公司始终坚持全工艺链自制的方针,公司产业线覆盖面广,已经逐渐形成了高强度紧固件、冲焊集成件、螺母板、冲铝件、铸铝件的产业布局,在产品相关多元化方面将拥有独特的产业链优势。公司研发中心通过宁波市企业研究院、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曾主导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小螺纹第2部分:公差和极限尺寸》、参与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普通螺纹公差》、参与起草中国金属学会团体标准《冷镦和冷挤压用钢》。公司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及专利,能够实现与整车厂早期的同步开发,是整厂车一级供应商。
2022年上半年,尽管多种不利因素给我国汽车产业链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下,6月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的供应链已全面恢复。1-6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虽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3.7%和6.6%,但行业亮点也尤为显著。首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了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其次,汽车产销快速恢复,汽车消费韧性及需求依然强劲;第三,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最后,汽车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显现。
展望下半年,在国务院出台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有关促进消费的细则持续落地见效的激励下,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市场消费信心也将明显恢复,购置税减半政策的效果还会持续显现,乘用车市场回暖势头也会进一步加大,同时新能源汽车仍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综合研判,预计下半年汽车行业仍会保持稳定增长。汽车行业的发展将拉动产业链的发展,为公司的稳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公司IPO募投项目已于2021年12月投产,2022年进入产能爬坡阶段,该项目自2021年开始至2023年将陆续为本田的燃油车、混合动力及新能源总计八款新车型提供轻量化的铸铝冲焊集成副车架及其他汽车零部件,随着本田新车型的放量,公司产能将快速释放,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推进了非公开发行项目的实施与建设,为未来承接更多高强度、高精度、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产品奠定良好基础。公司将持续加大铸铝冲焊集成件研发、推广力度,为更多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轻量化汽车零部件,充分利用公司产品结构优势,打造公司独有的竞争力。
公司高度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部署产业布局,已围绕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中部汽车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集群及东北汽车产业集群陆续建立制造基地,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提高近地化配套能力。同时,公司实行精益化管理,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进程,加强技术研发能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022年上半年,国内疫情多点爆发、主要原材料价格及成本持续紧张,公司生产经营面临较大挑战。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降低各环节的成本和效率损失,全力以赴为订单的顺利生产交付保驾护航。2022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389.68万元,同比增长7.86%;公司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30.64万元,同比下降65.72%。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约为3,951.11万元,约占营业收入的5.17%,同比增长近150%;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共用产品的销售收入约为14,500.75万元,约占营业收入的18.98%,同比增长约16%。
公司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在巩固原有老客户的基础上,深挖客户需求,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拓力度,做到市场开发精准定位。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定点超250个。
公司IPO募投项目“汽车冲焊件(武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于2021年年底顺利投产,铸铝冲焊集成件业务迅速增长。公司一款轻量化的铸铝冲焊集成副车架由武汉工厂生产及组装,自2021年开始至2023年将陆续为本田的八款新车型供货,随着本田新车型的放量,公司IPO募投项目产能将快速释放。
公司非公开三个募投项目“年产20亿件汽车高强度紧固件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汽车冲焊件(广清产业园)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和“轻量化汽车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正有序快速推进,目前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今年12月底完成安装调试。通过购置国际国内先进生产设备及检测设备,加大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建设投产后将为公司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整体盈利能力将上一个新台阶。
报告期内,公司以研发中心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以自主研发为主的专业技术团队建设,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继续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序推进各个项目的研发进程,推动项目转产,实现研发和生产的有效衔接。报告期内,公司紧固件及冲焊件项目共转产超420种产品,同比增长约2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品转产超100种,同比增长约5倍,包括电池侧护盖总成、电机支架、蓄电池压板总成、防拆螺栓、车轮螺母、连接储气罐禁锢螺栓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公司不断深化现有产品的技术升级,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为4,442.75万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82%。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184项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20项。
公司围绕提效降本继续进行管理改善,定期召开改善会议,一方面加强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子公司之间的协作,通过技术研发创新、工艺改善、采购管理优化及资源整合等方式开展专项降本工作,同时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实现精准管控精益生产管理,品质管理体系化,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进程,有效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通过PLM、SAP、MES、SRM、OA、调度中心、条码等系统集成、数据互通、人机交互、柔性制造以及信息分析优化等手段,将生产数据有效作用于公司生产管理,改进研发业务流程,实现对多个数字化车间的统一管理与协调生产,同时与SAP系统实现对接,实现产品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延伸,使决策更加科学化、精准化。
为打造公司卓越运营体系,提升公司制造竞争力,逐步实现公司制造“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公司武汉工厂成功实现智能化升级,广州工厂顺利实现了自动化改造,成功导入自动数据采集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功能;导入2500T/1600T自动冲压生产线条,全自动级进冲压生产线条,全自动焊接生产线%以上的设备种类实现了自主研发,大幅度实现自动化代替人工作业、提升产品品质及生产效率,为公司成为“智能工厂”打下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募投项目加速建设进程,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公司积极投入人才管理体系建设,积极筹备股权激励计划的人才激励政策,人才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和改进,为企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公司通过外部招聘、内部培养等方式,不断吸纳、整合行业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或技术带头人,不断丰富和强化公司人才队伍。
公司进一步明确“实业+投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在不断巩固和强化行业地位,力争成为国内集紧固件、冲焊件和轻量化铸铝件为一体的优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同时,公司将集中资源,积极寻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增量市场及现有产业链的投资并购机会,将和合作伙伴一起围绕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等未来发展领域积极布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投资收益,拓展新机遇。
公司业务的发展与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汽车行业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国际及国内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政治环境等因素都将对我国汽车生产和消费带来影响。国内疫情仍在持续反复、通胀及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因素对国内经济及汽车产业发展也带来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公司将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主业,坚持研发与创新,加强开拓力度,优化客户资源,深挖客户需求,统筹协调,稳健经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内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或促使现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扩大产能,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会加剧。报告期内,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芯片及电池等核心资源紧张,原材料价格高企等不利因素,同时各传统车企、跨领域公司和资本强势投入,市场竞争激烈异常。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挑战。
应对措施:公司将以研发中心为支撑点,持续完善对客户同步开发的技术体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研发项目投入,加速研发成果转化,提高整体核心技术实力。
公司主要客户为国内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及汽车新势力整车厂,2022年1-6月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销售总额62.01%,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若公司主要客户的经营情况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或公司出现客户流失的情形,则公司将面临一定的因客户集中度较高而导致的经营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在巩固和维护好现有客户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客户的开发拓展力度,不断提高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包括线材、板材等)。钢材作为大宗基础工业产品,具有价格波动相对较大的特点。如果未来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公司未能有效地将原材料价格波动传导至销售给客户的产品价格中,未能有效抵消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的影响,将对公司的毛利率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及趋势,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通过在低价时点灵活采购和集中采购的方式合理安排库存,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的不利影响。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及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公司将大幅度增加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品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每年将增加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如果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不能如期顺利达产,达产后相关商品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未来下游汽车行业出现重大不利变化从而出现面临市场开拓的风险,公司将面临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
公司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技术、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30多年来,公司积累了大量长期稳定且优质的客户群体,依托良好的口碑,长华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与客户深度合作的粘度也在不断增强。
公司合作客户包含欧系、美系、日系、法系、自主品牌等,在业务稳定性、各系别供应平衡风险管控、行业地位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主要客户包含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长安福特、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广汽三菱、长安马自达、神龙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江铃汽车、一汽轿车等整车主机厂。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不断提升,公司时刻把握市场动态,紧跟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对新能源相关业务的拓展,在传统车企新能源业务和造车新势力客户拓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业务量快速提升。广泛的客户资源、良好的口碑,始终是企业长远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在体系管理方面,建立了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等,满足了不同客户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通过PLM、SAP、MES、SRM、OA、调度中心、条码等系统集成、数据互通、人机交互、柔性制造以及信息分析优化等手段,实现对多个数字化工厂的统一管理与协调生产。
在精益生产方面,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创新,借助合资方长华布施螺子的日企工厂管理优势,通过不断管理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华管理模式。
公司从始至终坚持全工艺链自制的方针,在对应复杂不可控的供应风险及成本控制方面凸显优势。
在紧固件领域,公司具有模具研发加工中心,占地超6,000平方米,模具可自主设计与加工,已实现主模80%以上自制。工艺链方面,具备含原材料改制、成型、搓丝、机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影像分选等全工序内制化能力。
在冲焊件领域,具备800/500T自动卷材落料线,满足大部分板材剪切加工需求;拥有3000/2500/1600T多工位冲压机群、500-800T级进模冲压集群,满足大部分车身件需求;已导入5条国际领先的新型焊接装配全自动线,已实现自动搬运、焊接、在线测量检测、装配及自动堆垛;2条大型全自动电泳表面处理线,能满足大部分车身件涂装需求,冲焊件设备领域国内领先。
在轻量化领域,公司已经布局了轻量化铝合金压铸相关业务并从2019年开始就对高压铸铝的技术进行了技术储备。公司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轻量化汽车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目前公司规划最大压铸机吨位为4000T,后续将根据市场需求持续导入,该项目按计划将于2023年正式投产。
公司产业线覆盖面广,已经逐渐形成了高强度紧固件、冲焊集成件、螺母板、冲铝件、铸铝件的产业布局,在产品相关多元化方面将拥有独特的产业链优势。
公司始终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工作,并在长期的研发实践中建立了一支稳定专业且高效务实的研发团队,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6月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分别为4.94%、5.45%、5.82%。
经过多年技术沉淀,公司形成了一套能及时满足整车厂定制化需求的产品配套开发管理体系,能实现与整车厂早期的同步开发,与客户同步开发数据系统交换与互通,大大提高了公司技术壁垒,增强了公司的议价能力。
长华股份和武汉长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公司还被评定为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宁波市制造业“大优强”培育企业及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重点培育企业。公司研发中心已通过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宁波市企业研究院认定。公司曾主导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小螺纹第2部分:公差和极限尺寸》、参与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普通螺纹公差》、参与起草中国金属学会团体标准《冷镦和冷挤压用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184项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20项。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电动化正在加速汽车行业消费及科技属性的变革,同时也将带来诸多智能化、电动化差异性部件的增量潜力市场。
在高强度紧固件领域,除发动机、变速箱、排气管等传统燃油车专用部件外,公司其他大部分专用高强度紧固件同样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同时公司在电机、电控和电池等领域也加快定点步伐,代表性产品有微电机法兰头、高压线束重环、电机壳体螺栓、电机主轴大尺寸紧锁螺母、电池包长螺栓、壳体螺栓等。
在冲焊集成件领域,除传统车身领域天窗加强版总成、仪表总成、行李箱隔板总成、后副车架加强件、车轮罩、地板中横梁、前副车架等产品外,在纯电新能源车领域,包括IPU固定支架、电动马达支架、VCU支架、电池快慢充插口支架、ECU支架、后副车架支撑件、电池防护支架等产品也进一步放量,促使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化。
在轻量化领域,公司IPO募投项目“汽车冲焊件(武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于2021年年底顺利投产,并取得客户的资质认可,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该项目具备冲焊集成件自动化制造能力和冲焊集成件与铝铸结构件柔性装配能力,凸显了公司产品结构优势,也为非公开发行“轻量化汽车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产品做了充分的战略匹配,助力公司做强做大,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围绕国内主要汽车链产业集群,公司已在宁波、广州、武汉、吉林建立制造基地。其中长华股份、宁波长盛和长华布施螺子地处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武汉长源位于中部汽车产业集群;吉林长庆位于东北汽车产业集群;广州长华位于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通过上述工厂布局,可为客户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在近地化配套方面彰显优势。
目前,公司在浙江慈溪、广东清远、湖北武汉正在进行制造基地建设,有利于逐步提升公司对整车厂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公司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为公司未来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江铃汽车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上汽集团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城汽车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华集团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