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纱的质量控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纱线的内在质量指标,二是纱线的实物质量水平。我们对能量化的都按量化指标控制,不能量化的,一方面通过对客户使用情况及后道染色效果进行跟踪,另一方面自身也定时进行试织试染并对布面进行评判,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量化控制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一些非量化指标疵点。科学的内控标准是纺好针织纱的制度保证,既能使用户得到满足需求,又要兼顾到成本。
以CM 14.6 texK 为例,需要重点控制的成纱质量指标主要如表5所示。
建立质量报警控制机制,一方面通过制定周期,定期检测半制品指标的变化,对超限车台、眼、锭及时开出质量报警单,责任工序和车台包干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对应工艺措施将超标车台控制到指标范围内;另一方面通过分阶段下达工序质量攻关目标,各工序又经常性开展对比试验,优化各项工艺技术措施。这种双向管理机制,确保了即使在半制品质量波动超标下,成纱指标仍长期在范围内小幅波动。
公司建立了以完成质量指标达标合格率和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全员参与的TPM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体系,建立了与维修业绩挂钩的薪酬绩效体系,并注重培养操作者的自主参与。
针对当前设备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从充分的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和兼顾培养新人着手,改变过去检修机台包干到人的传统模式,建立专业小组区域包干、绩效挂钩模式。按工段大小成立由设备工程师、技术员、修东西的人组成的专业小组,并按照技术水平合理分工,制订小组内各类人员设备保养内容与工作标准,建立修东西的人负责日常点检、技术骨干(点检员)负责定期点检和技术员负责精密点检的三结合检修制度。
日常点检主要是技术方面的要求一般,每天需要保养或润滑的内容,重点是保证设备完好和设备正常运行效率;定期点检主要是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复杂的保养内容或维修难点,重点是保证质量指标达标。由于设备维修绩效与专业小组集体挂钩,影响到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薪酬,因此分工不分家,专业小组的设备维修质量、及时性以及自主参与、传帮带都有了明显提高。
按照5S的管理理念实施“定人、定点、定量、定周期、定标准、定计划、定记录、定流程”的设备“八定”工作。首先是根据公司设备运行特点制定相应的“八定”内容,再建立“八定”手册和与之匹配的绩效管理办法,重点是提高设备管理工作计划性,减少人员的“灵活性”,建立类似在线看板管理模式。同时车间定期检查评价TPM的实施结果,针对不足采取措施落实奖罚,逐步提高各专业小组的维修质量,不断向“无废品、无故障、无事故、无工作差错”的四无目标靠近。
建立各类专件器材的使用与维护台帐,跟踪专件器材整个使用周期中的维修情况、产品质量情况及实物照片,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规范器材使用管理,做到同品种机型统一、专件器材规格型号统一、专件器材保养制作周期统一、牵伸加压机构的状态与工艺统一,严格器材的不同型号、不同位置与不同保养周期的标识管理。专件器材的统一规范使用,也为质量一致性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
我公司TPM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体系还包含周期管理、坏车停台管理、节能降耗等内容,目前还处于边探索、边推进、边完善之中,通过近两年的推进,我们感到设备正常运行效率、设备状态稳定性有显著改进。
近年来,由于用工紧张,员工流动性大,给纺织企业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通过建立操作、巡回、清洁、防捉疵、现场管理等作业标准化,在员工中灌输无疵化操作理念,以及实施调整劳动分工、简化操作方法等创新办法,既缩短了挡车工培训周期,也缩小了早、中、夜班挡车的班次差异和个体差异。
前纺工序重点是通过提高环境洁净度,大卷装、自动换筒、自调匀整、落棉自动打包等技术的改造扩大看台面。同时推行整排换筒、无接头管理,减少接头疵点;规范棉条筒运输、棉条筒定置、棉条筒罩布,减少磨碰毛条和条桶的多次移动;规范定长落筒、定时清洁、清洁方法和报警追溯等作业标准,提高操作管理上的水准和半制品质量水平。
细纱工序一方面通过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机台清洁次数,提高千锭时断头水平以及适当大卷装扩大看台面,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劳动分工,简化操作方法等提高操作效率。我们对50s及以上细支纱车台采用挡车、落纱、清洁相对独立的操作方法,提高了操作效率和看台面,同时改包卷为穿头接头法、接头改绕头接头法,降低了操作要求,缩短了培训周期,提高了操作效率等。
严格执行防疵捉疵制度是运转操作标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人工剔除、机械剔除防止一切疵品流入到用户中。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严格执行精梳粘卷不开车、圈条不良有麻毛条不开车;捉错桶、竹节条、粗细条、冒头冒脚纱等不流入后道;细纱捉毛纱、烂粗纱、错管、粗细节、飘头双股等,细纱挡车工及时标注出歪气圈、碰筒管、碰隔纱板等问题,设备不修复不使用;络筒及时剔出毛纱、竹节纱、大肚纱、错支错管、成形不良等各项操作规范。同时关注温湿度变动情况,防止智能控制管理系统不“智能”。
传统空调系统的温湿度靠人工调节,受到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差异影响大,加之巡回范围较大,不可能做到实时调节。由于调节滞后于室内外热湿负荷的变化,易造成车间温湿度不稳定,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一致,而空调智控系统可有效改善这一波动。
我公司纺纱三厂改造空调系统智能控制前后,细纱车间温湿度日平均波动对比结果如下:
通过空调智控系统改造不仅控制了温湿度波动,节约空调用电达20%以上,而且3个月管纱纱疵数据对比,十万米纱疵与自动络筒切疵数平均下降15%左右。
(1)通过一系列分析针织面料,把握用户的质量需求和用纱评价标准是纺好针织纱的基础,要努力成为品牌用户的指定纱线)有明确的目的性分类和稳定配棉是纺好针织纱的第一步;
(3)合理设定异纤控制标准和异纤分离器及络筒电清异纤切除参数,提高异纤清除效果,使用户得到满足要求;
(4)借助先进的检验测试仪器,分析并优化工艺和设备状态,提高针织纱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5)制定并严格执行纱线内控标准,建立健全质量报警机制,确保半制品及成纱质量稳定提高;
(6)建立TPM设备管理体系,实施运转操作标准化,运用在线手段实现质量追溯等精细化管理方法是纺好针织纱的重要措施。
,回复「行情」,及时获取最新纺织行情;回复「加群」,邀请您加入1000个纺织群;回复「招聘」,查看最新岗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