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办公室的电线岁的孙健接到一个来自中央的让他终身难忘的电话:“孙健,我很遗憾地告诉你,在新一轮的选拔任用中,你被离职了,现在组织需要把你下放到基层。”
“好的,我接受组织的一切安排。”孙健的声音略显沙哑,但仍坚定,说完,他放下电话,喉头一阵哽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此刻,孙健的内心五味杂陈,其中有悲伤,感惜时过境迁。又有庆幸,自己终于能睡一个安稳觉。在任这些年,他每日兢兢业业,生怕自己的出身和能力被人诟病。
他立马点头称是,一有时间就去到全国各地考察,尤其是那些偏远山区,更是他频繁光顾的地方,那时,人们都交手称赞,有这样一位好的领导,是大家的福气。
孙健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生活非常简朴,客厅除了一些基本都陈设,任何多余的东西都没有。
父亲是当地工厂的一名铸工,在父亲的熏陶下,孙健从小就接触到铁水和钢筋,见识过沸腾的红色岩浆,都让小小的他终生难忘。
父亲把他护在身后,那炉内的火苗四溅,蹿的老高,少年时代的孙健,就是在这样的敲打声中,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
他的一双大手,像钳子一般牢牢地抓住铲把,铲起砂砾,然后立直身子,将砂砾稳稳地推入锅炉中,火光瞬间亮了不少,把他年轻干练的脸映地通红,同时把他的心也照得宽敞亮堂。
他坚信一步一个脚印,哪怕走得慢一些也不要紧,踏踏实实做事,机会总会到来。工友们都说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他却连忙摆手,称自己只是在做份内的事。
孙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地干了十几年,期间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他还是坚守在锅炉旁,从事着铸工岗位。
在那个年代,工人的出身意味着他大概率一辈子不能离开工厂车间。不过他不甘于现状,在工作之余总是想着多学一些知识,他很早就明白技多不压身的道理,这让他在应对锅炉旁的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不仅是技术层面,而且他还在艰苦的工厂条件下,专门抽出时间,学习管理和组织才能,争做领导型人才。他明白,再好的技术也需要人去统筹安排,否则金子也未必能发光,这也为他后来的晋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不再把眼光局限在工作本身,而是从全局的角度来看问题,这种观念让他逐渐在几百号工人中脱颖而出。
有一次,上级领导来工厂视察,厂里面想安排一个讲解员,为领导说明工厂的所有的环节,其他人都只对自己的岗位熟悉,而只有孙健对整个生产流程都了如指掌,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担任起解说员的角色。
现场的他面对领导和众多同事,丝毫不紧张,自然地讲解着各种机器的用途,甚至还上手操作演示了一番,在场人员无不心生赞叹。
这次的解说,着实让孙健风光了一把。不过他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继续保持学习,他的职位慢慢提升,做到了工厂的技术主管,生活水平提升了一大步,但终究偏于一隅。
工厂在他的管理下,经济效益逐渐好了起来,慢慢地越做越大,年度优秀员工的名单上,常常会出现孙健的名字,这也在意料之中。
因为他始终想着如何能给工人带来实际的利益,如何能优化生产流程,如何能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十几年间,他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员和市级劳动模范。
在内部选拔中,他被提拔为天津一机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亲人朋友感慨着他终于熬出头了,家里能换一番风貌,妻儿不用在农村过苦日子了。
不过,大家心里打起了鼓,问他,你妻子和儿子都在农村里的生活,怎么不接到咱们大院,和大家一起生活,你们家人也能团圆啊。农村那个老房子,你不打算修一下吗?
孙健回答:“我是人民的公仆,我没有一点特权,也不该有,再说了,在工厂的技术方面,我现在还是学徒身份,按道理是不能带家属同住的。”
大家对他的说法有点无奈,有的人觉得他太死板,大院里有那么多空房间,把自己妻儿搬过来住也不会怎么样。但想到他的那句口头禅:“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之后的几年里,他逐渐向中央靠拢,1973年做到了天津市委书记的位置,他却始终大公无私,从来都公私分明,容不得半点马虎。
1975年,轮换,周总理正为缺少一个主管文化方面的国务院副总理而发愁。
这时,身边的秘书告诉他,有一个叫孙健的人就很不错,原担任天津一机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一职,其人兼具实操和理论知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一定要务必见上一面。
周总理听到自己的秘书这样说,也对孙健这个人产生了兴趣,在多番调查打听下,尤其是真正见到了孙健的时候,周总理的内心认定了这个人。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经全体人大代表投票,国务院总理周恩直接提名,任命孙健为国务院副总理,他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理之一。
尽管身居高位,孙健仍然心系一线,他经常去各地考察民情,尤其关心当地企业的效益情况。
因为企业的效益必然的联系到老百姓的收入,他走到车间,和工人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心话,实实在在为人民处理问题,因此,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
但1978年的一通电话打破了这一切,上级通知孙健已经停职了,这对孙健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实际上,孙健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他后来坦言,自己身处副总理的位置,时常感到压力很大,晚上睡不着觉,总担心自己哪里没做好,没有体现高层领导的优秀决策,如今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被离职后的他,不是和对方争辩,而是坦然的接受这一切,他向上级提了一个请求,就希望能回到天津,见自己妻子一面。
经过火车连夜的穿行,孙健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在和妻子短暂的相聚中,孙健安慰妻子:“你别担心,我不会自尽。我们要相信国家的政策,也要坚信一切都会过去。”
回到天津后,孙健又从一名基层工人做起。面对许多人的质疑和非议,他毫不在意,而是依旧对工作和生活保持热情,仿佛一切都和从前一样。
他身穿简单的工装,手里拿着工具,时隔多年,这些工具在他手里依旧称手,他和其他工友一起在早上八点出工,经过一天的劳作,待到日薄西山,又乘着夕阳归家。
孙健终于有时间好好陪陪自己的妻儿老小,一天天的重复劳动,让他觉得格外充实,不需要耗费心神,反而治好了自己的失眠症。
和同事打成一片,他不但没受到贬职的影响,反而更加卖力地投入工厂生产当中,作为工厂的监督组长,他经常和工友讨论技术难题,帮他们提出解决方案。
在吃饭时,看到他饭盒里的两个馒头,以及一些咸菜,有的还和他开起玩笑:“孙总,你怎么每天就吃这样的东西?可不要为了联系群众,委屈了自己啊。”
在忙碌琐碎的工厂劳作中,孙健转变了观念,自己曾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如今作为工厂的干部,同样尽职尽责,无论在哪个位置,自己都做出了贡献,无愧于心。
他不再看重权力和职位,而是关心自己的工作能给人类带来什么,能为社会创造多大价值。
当时,天津市准备发展机械制造业,于是在市区引进了一条摩托车生产线,对于这项新任务,上级都认为让孙健来担任该项目负责人最为合适。
毕竟,孙健拥有几十年的工厂经验,理论和实战能力都是一流的,且兼具管理能力,这体现了大家对孙健能力的高度认可和信任。
孙健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通过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合理设置生产目标,最终,提前完成了该生产线计划。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大家纷纷对竖起大拇指,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低调。在他的心中,一个合格的工人和干部,必须要踏实肯干,全心全力为生产,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
孙健令人钦佩,可以让我们学习。他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从始至终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拧紧一颗螺丝钉,也有它的价值所在。
从最底层走上去的工人和农民副总理都是值得信任的,他们和战争时期从战士勇敢拼杀最后成将军的都是一样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看人准确。用人正确。
对这样来自基层工人中的实干家点赞!当国家副总理和干普通工人一个样,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干好每一项工作,值得点赞!他是毛主席的好学生,人民的好干部。